寶寶呱呱墜地,全家歡喜;寶寶喂養不順,全家憂愁。當發現出生50天的寶寶存在吃奶費力、呼吸急促、體重增長緩慢等問題后,宿遷的李先生(化名)到處咨詢就醫,可最終結果卻令他更加崩潰——寶寶患有復雜先天性心臟病,急需手術救治。
“嬌弱嬰孩”、“高難度心臟手術”這樣的字眼,對父母來說是煎熬,在醫生看來也是個棘手問題,但徐州市兒童醫院心胸外科團隊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通過手術,寶寶的病變部位得到及時處理,解除了死亡危機。如今,寶寶已順利出院。
小寶寶吃奶費勁,竟因患有復雜先心病
今年年初,李先生家降生一名男寶,全家喜不自勝,精心照護。可一段時間發現,寶寶吃奶特別費勁,每次都得一兩個鐘頭,才算勉強吃飽。“他總是吃一口,就停頓一會兒,好像累得不行,而且吃上一會奶,就呼吸急促,一個勁兒地喘氣,我們看著都嫌累。”
李先生說,剛開始,都以為寶寶才出生,力氣小,還沒摸到吃奶的竅門,所以吃奶才會這么費力。可后來,寶寶始終如此,每次吃奶都吃得滿頭大汗,而且出生后的一個多月,體重也沒見長,這才讓他們有所警醒。
在當地醫院咨詢就診,沒有得到明確診斷,李先生一家趕緊帶著寶寶來到了徐州市兒童醫院。沒想到,一個重重的現實差點把他們擊垮——寶寶有嚴重而復雜的先天性心臟病。經醫院心臟彩超、CTA等檢查明確診斷為:主動脈縮窄合并二尖瓣關閉不全、卵圓孔未閉、肺動脈高壓、心功能減低、肺部感染。
“當時這個孩子已經出現心力衰竭的情況,病情危重。如果不及時實施手術,還可能出現肺部感染加重、呼吸衰竭、心律失常、肺高壓危象、多臟器功能不全、消化道出血、腸壞死等并發癥,并且因這些并發癥導致嚴重后果,甚至死亡。”市兒童醫院心胸外科主任郭士勇介紹說。
體外循環下的“超速”手術,多個難題一次性解決
由于寶寶肺部感染嚴重,兒童醫院將其收在心臟外科重癥監護室給予重癥監護,通過呼吸支持、改善心功能、抗感染等治療,穩定寶寶的基礎體征,為下一步手術做好準備。
對小寶寶進行手術是一場硬仗。以主動脈縮窄來說,這是一種嚴重的心臟病,由于主動脈局限狹窄,管腔縮小,造成血流量減少,患兒的上肢血壓明顯高于下肢血壓——與正常人恰恰相反——上肢及頭部血壓會越來越高,容易出現動脈硬化、腦出血等疾病。針對主動脈縮窄的手術,需要切除主動脈縮窄段,再實施吻合。
這并非普通的心臟手術,而是在全身循環幾乎完全停止的情況下進行的,每延遲一分鐘,對患兒的損傷都會加劇一分,甚至出現脊髓缺血導致癱瘓。這考驗著術者的技術和速度。同時,小寶寶合并存在的二尖瓣關閉不全、卵圓孔未閉等心臟問題也要在一次手術中全部解決,這又提升了手術難度。
面對這臺難度極大、風險極高的手術,郭士勇科學制定手術方案,術前精心準備。3月27日,在麻醉、體外循環、心臟超聲、重癥監護、護理多個專業醫護人員共同努力下,郭士勇帶領團隊順利完成了主動脈縮窄矯治術、二尖瓣成形術、卵圓孔關閉術、動脈導管離斷術。術中,僅用30分鐘就完成了關鍵病變部位的手術操作,順利恢復了小寶寶的全身血流。
術后第10天,小寶寶從重癥監護室轉至普通病房,終于回到父母懷抱。如今,寶寶已順利出院,返回宿遷。
先心病為心血管畸形,建議早診斷早治療
有很多人不理解什么是先天性心臟病,對此,郭士勇解釋說,先天性心臟病,是指出生時已存在的心血管結構和功能異常,是由于胎兒時期心血管發育異常或發育障礙及出生后應當退化的組織未能退化所造成的心血管畸形。
“先天性心臟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一般認為是環境因素和遺傳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主要原因包括胎兒時期第2-3個月內母體的病毒感染;早產;高原環境;遺傳因素等。”郭士勇指出,在一個家庭中,兄弟姐妹同時或父母子女同時患先心病,以及不少其他遺傳病同時有心血管畸形的事例。
先天性心臟病中,以室間隔缺損占首位,其次為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肺動脈瓣狹窄、二葉瓣主動脈瓣畸形、法洛四聯癥等,而像主動脈縮窄、糾正性大血管轉位、三尖瓣下移畸形等都是比較少見的。
據介紹,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一般都會體力較差,體重増長緩慢,身體還比較弱,容易患感冒、肺炎等,家長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有類似癥狀,應及早到醫院就診,以確診是否患有先天性心病。常用的檢查方法有X線檢查、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必要時要做心導管及心血管造影檢査。
一旦確診為先天性心臟病,應盡早去心臟外科就診,由醫生決定最佳手術時機。記者采訪了解到,隨著心臟診斷方法及外科手術治療技術的進步,目前絕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均能獲得明確的診斷和手術矯正治療,預后較前有明顯的改觀。常規手術需要在體外循環下心內直視修補,2012年開始,徐州市兒童醫院心胸外科開展了微創小兒心臟病手術,可適用于室間隔缺損、房間隔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先天性心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