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 > 徐州市兒童醫院 > 新生兒腹瀉(新生兒內科)
新生兒腹瀉(新生兒內科)
發布人:admin 最后更新時間:2023年9月21日 共點擊:1603次
新生兒腹瀉指由多種病原菌、多種因素引起的大便次數增多和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嚴重者引起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
病因及分類
1. 感染性腹瀉:又稱腸炎,可由多種細菌、病毒、真菌及寄生蟲引起。感染源主要由孕母陰道或被污染的水、乳頭、食具等直接進入消化道或由帶菌者傳染。
2. 非感染性腹瀉
常見原因主要有乳糖不耐受、蛋白吸收障礙或不耐受、先天性腹瀉和氣候因素等,如天氣突然變冷或過熱均可誘發消化功能紊亂引起腹瀉。
臨床表現及特點
一、消化道癥狀:
1.輕型:腹瀉次數多在10次/d以下,,偶有嘔吐、食欲缺乏,全身情況尚好;可出現輕度脫水和酸中毒。
2.重型:腹瀉次數多在10次/d以上,頻繁嘔吐、短時間內出現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
二、全身情況:重者可出現高熱或體溫不升,精神萎靡、腹脹、四肢發涼、皮膚發花等。
三、大便性狀及特點:
1. 致病性大腸埃希菌性腸炎:大便為蛋花湯樣或較多黏液,偶見血絲,有腥臭味。
2. 輪狀病毒腸炎:有明顯季節性,大便為水樣,色淡,如米湯,量多無黏液,腥臭味不明顯。
3.乳糖不耐受:大便黃色或黃綠色,稀糊狀,夾有奶塊,泡沫多,少數嬰兒有溢乳或嘔吐,可伴腸脹氣和腸絞痛。
4.牛乳蛋白過敏:多于生后2-6周發生,表現為喂牛奶后24-48小時出現嘔吐、腹脹、腹瀉,大便含有大量奶塊,少量黏液,嚴重者大便中有血絲或腸道出血。
主要危害
可并發尿布皮炎、鵝口瘡、營養不良、水電解質失衡。
預防及護理
正確洗手、提倡母乳喂養,注意飲食衛生,食具要消毒,適當戶外活動,注意氣候變化,防止受涼,避免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等。及時更換尿布,預防紅臀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