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是 > 徐州市兒童醫院 > 4個月大的幼兒“感冒”不見好,后被診斷出腦膜炎
4個月大的幼兒“感冒”不見好,后被診斷出腦膜炎
發布人:admin 最后更新時間:2024年10月9日 共點擊:1492次
4個月大的童童被家人帶到徐州市兒童醫院神經內科之前,已經在當地醫院治療幾天了。據童童的媽媽說,幾天前童童突然出現發熱,持續發熱的同時,童童開始出現嗜睡,也不愿意吃奶了,別人逗他反應也差了。 看到孩子這樣,家人以為他是感冒了,當地診所的醫生也認為童童這應該是“上呼吸道感染”。連續兩天的治療之后,童童的癥狀沒有任何緩解,反而愈發嚴重。于是,家人帶著童童來到徐州市兒童醫院神經內一科。
“孩子被帶來以后,聽他家人介紹了相關情況以后,我就感覺這孩子可能不是上呼吸道感染這么簡單,應注意化膿性腦膜炎的可能。當然,這需要相關檢查予以證實”,徐州市兒童醫院神經內一科王明光主任醫師介紹說。入院后進一步做了血液檢查、腦脊液檢查,結果證實了他的判斷,童童患了化膿性腦膜炎。
化膿性腦膜炎又稱細菌性腦膜炎,是化膿性細菌所致的軟腦膜、蛛網膜的急性炎癥,腦及脊髓表面最常受累,重癥可導致腦室炎或腦膿腫。化膿性腦膜炎是一種嚴重的顱內感染,盡管抗生素的研制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至今急性化膿性腦膜炎的病死率和病殘率仍然較高,約有1/3-1/2的幸存者遺留各種神經系統后遺癥。
“化膿性腦膜炎是小兒時期、尤其是嬰幼兒期的最常見的顱內感染。概括地說,這種疾病起病急,進展快,患兒往往會出現發熱、頭痛、嘔吐、抽搐以及局灶體征等表現”,王明光主任醫師提示說。孩子的大腦正處于發育期,如果受到了細菌感染,往往會引起比較嚴重的后果,可并發硬膜下積液、腦室炎、腦積水等。及時診斷和合理治療對預后改善非常重要,所以治療尤其要及時,一旦發現早期癥狀,應立即就醫及時檢查、治療。
王明光主任醫師表示,90%的化腦發生在5歲以下小兒,2歲以下是患病高峰,可能與其免疫系統未成熟、血腦屏障功能尚不完善有關;一年四季均有發生,但肺炎鏈球菌腦膜炎冬春季多見,而腦膜炎球菌和流感嗜血桿菌腦膜炎春秋季發病多。大多急性起病,部分患兒病前數日有上呼吸道或胃腸道感染病史。所以有些患兒在早期往往會被當做上呼吸道感染治療,延誤診斷和治療時機。
早期診斷,恰當治療是改善化腦預后的關鍵環節。早期診斷首先有賴于對化腦早期非特異性癥狀的警覺。對于發熱的患兒如果出現頭痛、嘔吐、意識改變、驚厥等癥狀一定要警惕化膿性腦膜炎的可能;對于小嬰兒如果出現發熱或體溫不升、尖叫、激惹、嗜睡、拒奶、前囟飽滿等癥狀一定要警惕化膿性腦膜炎。而診斷的主要檢查就是腰穿腦脊液檢查。治療主要是選用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療程治療。
童童入院診斷化膿性腦膜炎后,立即應用萬古霉素、頭孢曲松抗感染,同時降顱壓等治療,體溫很快降至正常,精神狀態、吃奶逐漸好轉,2周后復查腦脊液恢復正常,童童又變成一個活潑可愛的小天使,高高興興的出院回家了。